哈米德(哈米德是什么意思)
阿富汗前总统是哪位
阿富汗前总统是哈米德·卡尔扎伊。
哈米德·卡尔扎伊生于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普什图族人,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毕业于喜马偕尔联邦大学。2002年6月13日在阿富汗大国民会议投票选举中当选为阿过渡政府总统。
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国家存在派别割据的现象,久经战乱而破坏的基础设施、大量未爆地雷充斥其中。阿富汗塔利班时隔20年再度夺取政权,并宣告阿富汗战争结束,于9月7日宣布组建新政府。
流散:古尔纳笔下的异乡人
the gohome blacks refugees dirtyimmigrants ——WarsanShire 在读阿卜杜勒拉萨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囚笼》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索马里裔诗人瓦森•沙尔(Warsan Shire)的诗歌《家》中的这几句:“他们说:黑人啊,回你自己家去吧/难民,肮脏的移民/”在后殖民主义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成了许多人绕不开的问题。作为异乡人,他们在放弃了故土家园的同时,又不得不忍受来自异乡的歧视与折磨。沙尔的《家》描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非洲难民的苦难,他们逃离战火纷飞的故乡,踏上不断被歧视、不断被驱逐的泥路,步履艰难。然而更深层次的痛苦在于,他们不仅仅是失去了物理意义上的故土,更主要的是失去了心灵层面的家园。如果说异乡人的故乡是“第一空间”,那么他们漂泊的异乡则是“第二空间”,他们失去了第一空间,在第二空间中又找不到归宿,于是就只能生活在“第三空间”。这“第三空间”,介于其他两个空间之间,就像一次失败的穿越,被卡在了两个空间之间,漂浮在无尽的虚空之中。这种情况,叫作“流散”。 流散本来指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踏上无尽逃亡之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忍受亡国带来的耻辱和痛苦,还要忍受不同文化糅杂所产生的心无所属所造成的人格分裂与折磨。流散的过程中,他们既不属于文化中心,也不属于文化边缘,异乡没有给他们的文化提供心灵的土壤,而故乡的文化又成为他们无法割裂的痛楚,于是,他们成了“第三空间”中的居民,无法回归,无法融入,而“第三空间”又随时会坍塌湮灭,等待他们的,始终是幻灭。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到:“每一个被迫远离热土的人都是不幸的,这种不幸在于作为物质的肉体需要生存,而作为灵魂的思想总想远离,灵与肉最终分裂。而作为存在的人,感知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昆德拉的这番感悟同样是来自于流亡中体验,正是基于这样的体验,昆德拉才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用一个章节讨论“同情”的含义。也许有着同样流亡经历的纳博科夫下面这一段话更加深刻,他在《说吧,记忆》中写到:“记忆意味着残忍的杀戮。”流亡者对故乡的爱把异乡人拉向过去,而生存把异乡人钉死在当下。对于被迫流亡的人而言,没有未来。 古尔纳的《囚笼》所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异乡人,他生活在别处,却永远是“别处”的第三者;他热爱故乡,然而回不去的故乡却带给他无尽的痛苦。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他成了所有世界的“游魂”。哈米德,这个有着阿拉伯色彩的名字,代表着一个内心纯净的年轻人,一个异乡人,一个被异化的“他者”。 一、哈米德:仁慈、和蔼 在阿拉伯语之中,哈米德的含义是“仁慈、和蔼”。哈米德就是这样的一个十几岁流亡者。他内心有爱,照顾孤独的老人法吉尔,忍让粗鄙庸俗的曼塞,爱慕酒店女招待茹基娅。他小心翼翼同时又善良地对待每一个,把自己的爱交给身边的人。但这并没有带给他应得的回报,在法吉尔眼中,哈米德只是一个被救济的流亡者,一个雇来照顾自己生意和自己身体的异乡人,稍有不到,就表示出他的不满。 十几岁的他,刚刚开始爱情的幻想。所有的爱情最终都需要一个实体来呈现,这个实体就是茹基娅。茹基娅是一个酒店女招待,经常到哈米德打工的门店来买东西,她的每次到来都引发了哈米德的美好想象和爱。但他只有十几岁,他不敢向她表白,羞怯是外在的原因,而身份的自卑才是真正的内因。哈米德在茹基娅每次来的时候,都会给她准备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成了茹基娅嘲笑他的基础。面对嘲笑,他“不好意思”,只能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 哈米德对茹基娅是爱情吗?毫无疑问,是爱。但这种爱糅合了太多爱情之外的东西: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担忧,对未来幻灭的恐惧。因为爱情中杂糅了太多的非爱情因素,所以他在内心深处一方面狂热地爱着茹基娅,另一方面却又在关键时刻止步不前,表现出太多的怯懦。这种怯懦,正是在多年流亡生活中养成的性格,也是身份危机不断地强加给他的幻灭感。因此,我们看到,对茹基娅,一方面他告诉自己要“勇敢”,而现实中他却怯懦退缩,这种矛盾,正是一个异乡者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危机过程中养成的必然性格。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但因为哈米德的性格,我们看不到他的爱情的未来。这场爱情,注定是一场幻灭。 古尔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也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哈米德身上这些美好的品质,正好与结局形成了剧烈的反差。但古尔纳的叙事是平淡的,甚至是平静的。这种冷色调的叙事特点,给小说创设了一个蓝灰色的忧郁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之中,哈米德的亮色显得微弱暗淡,最终将被这中忧郁的背景吞没。古尔纳用这种叙事强调,暗示了一个悲剧。 真正的悲剧不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英雄主义,也不是如鲁迅所说的破碎与毁灭。真正的悲剧是,悲剧已经发生了,而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旁观者,都没有注意到悲剧的发生,因此也就谈不上改变与拯救。所有人只能在浑浑噩噩中成为悲剧中的一个因子,为悲剧继续涂上忧郁的色彩。 二、赤道酒店:隐喻或者象征 茹基娅在赤道酒店做招待。赤道酒店,是当地最好的酒店。小说通过茹基娅的口这样写的: “最好的那家,赤道酒店。”她说,“那儿有一个游泳池,到处都铺着地毯。住的都是白人,欧洲人。也有一些印度客人,但那种荒郊野外来的、会把床单弄得臭烘烘的人一个也没有。” 白人、欧洲人,是赤道酒店的上层建筑,印度人是“客人”,只有暂时居住的权利。还有一种人,来自“荒郊野外”,就是像哈米德这样的异乡人,“一个也没有”。三种人,构成了界限分明的阶层,隐喻着欧洲流亡地。 很多移民从第一代起,就想融入当地的上层社会,但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却只能成为“第三空间”的居民。这种情况在移民多的欧洲普遍存在,在移民多的美利坚普遍存在,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宗教信仰的差异,文化背景的隔阂,生活习俗的不同,甚至肤色语言的分别,都在加剧着这种情形。阶层壁垒的核心是文化壁垒,语言、宗教、习俗的不同,阻止了阶层之间的交融与流动。茹基娅的语气中,流露出对白人、欧洲人的热羡,这种热羡应该引发哈米德的好奇。但是,哈米德没有。 没有的原因在于绝望。对于哈米德而言,赤道酒店近在咫尺却远在乌托邦,那个世界超出了他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他清醒地知道那里与自己无关。这份清醒的认知,恰恰是绝望的表现。希望产生于经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欲望,如果目标超出了努力之外,绝望就随之而生。 因此,赤道酒店,象征了哈米德的绝望。 三、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有这样一段议论:你们以为过去的一旦过去就永远结束不可动摇了吗?啊,不,过去的外衣是用闪光塔夫绸做成的,每次回首往事,我们都会为它蒙上另一层色彩。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之中。三者之中,未来还未降临,现在转瞬就变成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只生活在过去。过去的累积,构成了一个人内在的世界也构成了这个人全部的想象。记忆是一份沉重的包袱,有人负重前行也有人不堪重负;记忆也是一个人不断回归的原点,每一次的回归都带来轻微的忧伤。 如果说,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归,无法改变也无法遗忘,那么这种回归毋宁说是一种折磨。如果生命只是一次“过去”在现在和未来不断地重复,那么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 哈米德就生活在这样一种“过去式”的记忆之中。他十几岁离开家乡和亲人,踏上流亡的不归路。他总是在梦里回到战后的家乡,看到自己的亲人,每次醒来都会泪流满面。他几乎每个夜晚都会隔海远眺家乡,但回忆起来的家乡却是一个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炮火与霜锋,族人成了敌人,鲜血染红了泥土,经过坦克碾轧后的路面坚硬无比……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海水的气息一下子勾起了他对父亲家乡的回忆。那个小镇也是在海边,他曾经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沙滩上、树荫下玩耍嬉戏。但那已经不是他的归属地、他的家乡。 …… 堤坝上灯光闪烁,星星点点的亮光在黑暗中连成了一线。谁住在那儿呢?他心想。他因为恐惧而浑身战栗。他不知道住在城市那端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的脑海中出现了面目可憎的强壮男人,正瞅着他放肆地大笑。光线昏暗的林中空地上,隐蔽着的影子们正候着他这个陌生人。过了一会儿,男男女女都围了上来。他听到了他们在古老的宗教仪式中沉重的脚步声,也听到了他们胜利的欢呼-因为他们敌人的鲜血正渗入被压实了的土地。他害怕住在对岸黑影里的人,不光是因为他们对他虎视眈眈,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哪儿,而他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这一部分采用意识流的写法,把故乡与异乡两个生活场景交织在了一起,两个世界彼此交融,糅杂在一起。这种写法正与哈米德的思想相合。生活在两个空间中的他,保持着关于两个世界的记忆,而这两个世界的记忆,在他的头脑中自然交织在了一起。因此,哈米德的精神世界是破碎的,缺乏清晰连贯的线索。他的世界中有着太多的矛盾:过去与现在,现象与现实,残忍与善良,美好与丑恶……这些剧烈的矛盾是形成他的思维破碎的根本原因。他的每一次回忆,都会把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印象碎片加入进去,于是,他的世界就始终无法形成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整体,他的世界成了一个看似真实却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幻象。 “他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确实,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他既不属于第一空间,也不属于第二空间,而第三空间又因为记忆的缘故而幻灭,那么,他到底在哪里? 心无所属,这种绝望会导致对自我价值的彻底否定,于是,小说中哈米德说: “我一无所有,”他说,“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我的。” 这种否定是一种双重否定,一方面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另一面也是对异乡的否定。可悲的是,这种否定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而且永远不会转变成肯定。 四、结语 在格尔纳的小说中,时空中穿梭往来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异化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看待自己和观察世界的角度。古尔纳的叙述是古典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这基于作品深刻的现实主义。他用轻巧的笔触揭开现象背后的本质,在诗化的语言中把赤裸裸的虚幻与湮灭展现在读者面前,美与丑交织在了一起,善与恶难解难分,真与假彼此融合。他一面用人道主义的悲悯看待他笔下的人物,一面用理性主义的冷峻小心地揭开真实的内心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残酷。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囚笼》,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囚笼》》是一篇短篇小说,由73的小说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所著,作家来自坦桑尼亚。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这是一部写实小说,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对殖民主义的不妥协,文中大量描写反映了作者对难民渗入的同情心。
作者古尔纳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主要讲述的都是移民者的故事,这跟作者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古尔纳也曾经移民。所以他见证了这一历史,同时把他内心的痛苦通过文字表达,让那些移民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闪跃于书中,让更多人去了解这段痛苦的过往。
本书描写了哈米德枯燥单调和贫穷的生活,虽然他遇到了一个姑娘,这让他想收获爱情,但是他本身却一无所有,他感觉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他的,他整日辛苦工作,可是每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并不属于那里,那里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包括他最终失去的姑娘。
本书的风格看似散漫随意,但却叫人难以释怀,哈米德是一个年轻的店主,看似体面的工作,却连一个爱姑娘的勇气也没有。作者古尔纳在告诉我们男主哈米德宛若把自己困在了笼子里,囚禁了自己,永远也无法获得新生。
这是一样悲伤的故事,作者深入解析了当时的他们面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种族主义余孽时的痛苦与迷惘,这种碎片似的叙事风格,更能拨动人心,也许它没有那么惊天动地的描写,但已然把书中人物的命运跃然于纸上,与读者紧紧相连,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魅力。
声明:该文章由赛事号作者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搜索
相关直播
综合直播推荐阅读
-
亚冠-C罗里程碑之战收获亚冠淘汰赛首球 利雅得胜利1-0费哈占先机
直播吧2月15日讯 北京时间2:00,亚冠1/8决赛首回合,费哈主场vs利雅得胜利。本场比赛是C罗俱乐部生涯的第1000场比赛!里程碑之战,C罗在第81分钟打进全场唯一进球!同时也是个人亚冠淘汰赛首球。最终利雅得胜利客场1-0战胜费哈,在两回合的淘汰赛中占得先机。2024-02-15 15:15:45 -
欧冠:10人拜仁0-1拉齐奥!双线2连败,于帕送红点套餐,凯恩哑火
北京时间2月15日凌晨,2023-24赛季欧冠1/8决赛首回合一场比赛,由拜仁慕尼黑客场对阵拉齐奥。上半场,拜仁得势不得分,7次射门无一射正;下半场,伊萨克森单刀被门将诺伊尔化解,于帕禁区犯规被判红点套餐,因莫比莱点射打破僵局。最终,拜仁0-1爆冷输给拉齐奥,次回合回到主场不胜将被淘汰出局。2024-02-15 15:12:01 -
是谁阻止了詹库联手?交易截止日前1天 勇士曾试图交易得到詹姆斯
直播吧02月14日讯 据名记Woj和Ramona Shelburne联合报道,消息人士透露,在今年交易截止日前1天,勇士曾试图说服湖人交易詹姆斯,让他与库里联手,但没有成功。 据报道,在“追梦2024-02-15 15:05:57 -
奥运冠军杨倩个人简介是什么1、杨倩,2000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中国女子射击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国家射击队成员。2、2019年8月12日,杨倩以251.5环的成绩获得中2023-02-17 18:52:22
-
指宿洋史的介绍指宿洋史(1991年的2月27日—),日本足球运动员,是日本最出色的年轻前锋。指宿洋史出道于J联赛球队柏雷素尔足球俱乐部。指宿洋史身高达到了1.97米,是继国奥队高中锋平山相太后日本足坛2023-02-17 15:40:06
- 查看更多>>